温州民企用人四章经

范本咖 人气:1.73W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难求,是企业普遍的感受。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对于人才的标准却迥然不同。在温州,民企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和“用才历程”,就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透过这四个阶段,我们看到了温州民企的成长经历;同时也看到,温州民企若要走得更远、更精彩,人才依然是关键。

温州民企用人四章经

以“引进国际人才之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XX中国民营企业国际人才智力(温州)交流大会将于明天隆重开幕。此次大会的召开,无疑将为民企的人才需求搭建一个国际化的平台。这个平台,对促进民营经济国际性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引进人才、技术和先进理念,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一章:推磨经———皮鞋佬办皮鞋厂

康奈、德力西……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资产上亿、员工数千的规模企业,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创业初始,无不是从一个人“推磨”式的家庭作坊做起,而那时的人才是什么?又起着什么样作用?

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提起当年的创业历程,依然感慨。1980年,郑秀康放弃通用机械厂副厂长的公职,自己创业,在家办起了红象鞋厂,就是因为自己对鞋模、制鞋工艺熟悉,说白了:就是自己会做皮鞋。当时,皮鞋厂除了自己,就是包括亲戚在内的8个徒弟。“从做鞋楦、画鞋样、缝鞋帮,到最后成型鞋子,一个人就是一条生产线!”郑秀康感慨地说:“这还不止,麻雀虽小,产供销等‘五脏六腑’却必须俱全。自己既要管技术,还要管理企业……”因为老板就是技术、老板就是人才,所以,老板创业都像“老驴推磨”一样,非常艰辛。创业第一年生产的“红象”牌皮鞋虽然比其他厂生产的皮鞋价格高1至2元,还出现脱销现象。当年的“红象”、“红盛皮革皮件厂”,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驰名的康奈集团。

皮鞋佬办皮鞋厂,裁缝师傅办服装厂……有一技之长又有胆识的温州人,在第一次的市场浪潮中浮出水面。

第二章:挖墙经———四年等来一高工

经历了创业之初的摸打滚爬,温州人意识到“技术是企业生命之源”。然而,到哪里寻找技术人员呢?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技术人员几乎都集中在国有企业里,没有人愿意到没有劳保、不稳定的私有企业工作。于是,被称为“挖墙角”的行动,成为温州民企人才需求的第二个阶段。

挖来高级工程师周诞康,德力西用了4年时间。1994年,胡成中多次邀请贵州遵义长征电器十一厂技术骨干、高工周诞康加盟德力西。每一次,胡成中都说“来了,不会亏待你”。然而,周诞康割舍不了国企稳定的收入、退休金、公房等等,总是说:“下海,风险太大了!”

德力西并没有就此罢休,在1998年周诞康退休之际再次向他发出邀请。4年终于等来了一个人才:周诞康于当年年底,办理了退休手续来到德力西。从技术顾问,到质量总监、副总经理、集团的质量管委会主任,周诞康纯熟的技术和多年的管理经验在德力西发挥了重要作用。年薪从刚开始时的5万元到现在的16万余元。在周诞康带动下,德力西又从遵义“挖”来一批经验老到的“退休佬”,组成了德力西技术“股”。

第三章:摆摊经———人才市场招人才

从人才市场寻找工作的毕业生到正泰集团的中层领导,朱要武只花了3年时间。现在,他负责整个正泰集团的客户服务中心,年薪10多万元,而且是正泰集团的准股东。

XX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MBA毕业生朱要武一边做论文,一边找工作。“当时,已经有两家广州的公司决定要我,但我还是决定到正泰”,朱要武坦言,是在人才市场和正泰有关负责人的10分钟面谈,改变了自己的选择。其实,那时的朱要武对正泰并不了解,但招聘负责人的用人规划让他相信,这个公司有前途。同样,朱要武的硕士学历和高素质,也给正泰留下了好印象。就这样,靠着人才市场摊位上的“一面之缘”,朱要武走进了正泰。因为突出的业绩表现,朱要武仅一年多时间就从近万名员工中脱颖而出,成为华东片区市场开拓处处长,之后又被任命为客户服务中心经理。

像这样靠人才市场摆摊招来的人才,如今已经成为企业用人最普遍的方式。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在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自己也快速成长起来,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第四章:猎头经———高薪搜寻经理人

急聘总经理、财务总监空缺……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时,每个部门都需要一个优秀的领军人物。因此,老板们迫切希望有一个职业经理人帮他带好团队,即使花数十万高薪聘请也值得。猎头公司也由此应运而生。

厂长经理人才公司的职业猎头季亚斐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5个年头了,她不愿意透露期间共帮企业挖了多少人才,但她表示,温州许多知名企业都是她的老客户,如正泰、德力西、报喜鸟、红蜻蜓、康奈等。当然,每个人才的“价格”都不一样,她挖过的最“贵”的人才是皮革行业的一位总经理,年薪60万元。“大家都知道,人才缺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所以都想方设法找更好的人才,有的甚至直接‘点将’。”季亚斐告诉记者,通过猎头搜寻的高级人才,一般在人才市场上很难找到,他们多数都在原单位里担任要职,因此找人的过程也比较“曲折”,有时为了挖到一个合适的人才,他们要经过几个月的物色、动员和接触。

那么,对职业经理人来说,企业开出的高价是否就是决定他们去留的原因?季亚斐的答案是否定的。她认为,职业经理人更看中的是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以及发展前途等。然而遗憾的是,目前一些企业家虽然很重视人才,但在如何用好人才方面还有点欠缺,他们给职业经理人的权限不清,使其无法很好发挥自身的才华。“不过,这也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季亚斐相信,随着磨合期的过去,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为温州民企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