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精选17篇)

范本咖 人气:1.59W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1

婺源是一个多山的县,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7摄氏度。全县最高峰为北部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古人称大鄣山是钟灵发脉之地,婺邑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与山脉龙胎毓秀钟灵有关。东北部的浙岭是春秋战国时期吴楚分源的分界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得这里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1.5%,是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并获得“全国绿化百佳县”的称号。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精选17篇)

婺源又素有“茶乡”之称,是全国绿茶重点产区和出口外销基地。“婺源绿茶”,在唐代的《茶经》中有记载,宋称“绝品”。明清时,曾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美国《茶叶全书》称赞“婺绿”茶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大鄣山茶”为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欧盟有机食品监督机构的认证。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态旅游区,也是国家旅游局批准建立的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婺源有些什么特产呢?她的四色特产是闻名遐迩的。刚刚提到的绿茶便是四色中的“绿”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红、黑、白”。红色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肉嫩鲜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问我国时,都曾品尝过婺源荷包红鲤鱼。黑色便是中国四大明砚之一的龙尾砚,它有”声如铜、色为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点。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湾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极了。

婺源的风景名胜特别多,古迹遗址随处可见。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游览胜地,李白、苏东坡、黄庭坚、张大直、宗泽、岳飞等都曾游吟到此,并留下了不少的赞美诗文。这里有年代久、种类广、数量多的名木古树;有景色优美候鸟迁徙的乐园――鸳鸯湖;有以石雕、砖雕、木雕“三绝”见长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朴壮观的廊桥――彩虹桥;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还有___的祖籍――江湾。这里还曾是《闪闪的红星》、《聊斋》的外景拍摄地。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2

唐代的王勃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誉南昌。其实,钟灵毓秀的婺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婺源历代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荟萃,名医能匠人才济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乡就在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学为世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宋名医、文学家朱弁羁金20___年,不辱使命;宋朝名医江哲多次受召进京,为皇帝治病;这里有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为官清正的尚书余懋学、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创制天文钟中星仪的天文学家齐彦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兴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等。据史书记载:从宋代至晚清,全县考取了进士550人,出任各级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今天的“一门四教授”“科学家三昆仲”也传为佳话。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传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婺源又被誉为“书乡”就名不虚传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最美丽的乡村呢?除了她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还主要得益于她那美丽的自然环境。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3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哪里游览呀?(婺源)对,那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婺源。在那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蕰和优美多姿的自然风光,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善结合。在婺源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态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婺源的概况。

婺源位于江西的东北部,地处于赣、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镶嵌在黄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县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个镇和15个乡,有着32.56万人口,县城设在紫阳镇。

婺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吴国,秦始皇统一后,这里属鄣郡。最早建县是在唐开元20___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历史了。婺源建县后,从唐代到五代隶属于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代属于徽州路,明清时期都隶属于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属于安徽省管辖,此后一度划属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划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划归为江西省。虽然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4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有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7、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

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5

[游客接待中心·欢迎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的篁岭景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X,今天很荣幸由我给大家担任向导,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的篁岭之行带来快乐。篁岭是婺源古村落的经典作表,保存了大量的农耕文明时代特征。整个篁岭景区,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大地飞歌”,体验多色块梯田组成的大地艺术对视觉的冲击;二是“云中漫步”,彰显大跨度索桥、溜索对胆量的历练;三是“天上人间”,展现篁岭古村的村落构造,古民居上的晒秋传统,还有古老天街的商贾、美食、民居、民俗的无穷魅力。让每一位游客真正体验到“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

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地上缆车。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哦!

[出缆车]

我们刚刚乘坐的是婺源第一条载人观光索道,全长960米,高差195米,空中运行时间为16分钟,各位在缆车上就已经小小领略了多彩的梯田风光,但“好戏还在后头”,下面将一幕幕呈现给大家。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岭岭头,因“修篁遍岭”才有了篁岭的雅名,“篁”其实是一种竹子,篁岭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观音竹等,我们景区沿途也随处可见这些竹子。以前村民世代居住在这里,而今全都搬迁到由我们公司出资兴建的岭下新房子里,也就是我们游客中心对面的那些整齐的新房子。

[二十四节气长廊]

接下来我们就跨入二十四节气长廊,进入篁岭的第一篇章,该篇章以体现大地艺术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二十四节气长廊全长700米,分别用春和楼、夏耘亭、秋实亭、冬蕴坊作为一年四季的节点标志。

春和楼: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春和楼”,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属于徽建五凤楼构造,“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被徽派建筑广泛用于祠堂门楼,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此楼沾沾灵气吧。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婺源最美的季节,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两次回乡省亲选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开始便进入辛勤劳作期,“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懵懵懂懂,清明下种。”这些都是婺源人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农谚。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对春季劳作场景的介绍,为了烘托氛围,景区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种的是油菜花、萝卜花、二月兰等,夏天种的是醉蝶花、紫罗兰、紫薇等,秋天种的是金光菊、万寿菊等,冬天种的三角梅等。愿每个游客都能成为“护花使者”,而非“采花大盗”哦!

夏耘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属于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桥十里一亭”之说,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饮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里摆放茶水,供路人饮用。这也是古时亲人迎送,妻儿惜别之处。夏季是火热的,篁岭的海拔虽不是很高,但夏季温差很大,夜晚需盖被而卧,颇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之意境。文化墙上是夏季劳作场景的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认真观赏下。

秋实亭:眼前的这座亭子是秋实亭,取春华秋实之意。左手边文化墙上是秋季劳作场景的介绍,“霜叶红于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颜料桶,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尤其是地无三尺平的篁岭,人们将一年的收成用竹筛匾晒晒,成就了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而花卉则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游步道边上的这些油茶树,是篁岭村民种植的经济作物,我们当地叫“柽籽”。这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因此也被誉为“东方橄槛油”。

冬蕴坊(篁岭牌坊):冬蕴坊,取冬藏之意。牌坊、民居与祠堂并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为冬季的节点标志,并成为篁岭村的门头,寓意深远。牌坊上的“圣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为官的彰显。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冬季生活场景介绍,冬季是婺源的“休闲季”,人们过着“脚踩一盆火,手捧苞萝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的“欢乐季”,民俗活动和乡村饮食文化成了主角,过大年,走亲朋,舞龙灯,出抬阁,闹元宵.....人们在自酿的农家米酒中、在走街串巷的火龙舞动的弧线中,聊慰终岁的辛劳。

[水口林]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篁岭村的水口。所谓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徽州人认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还必须密密地种上树木,这样才能达到“关锁”的效果,从而为整个村庄“藏风聚气”。篁岭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典型缩影,水口林里存活了78株“植物大熊猫”——红豆杉,红豆杉是世界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抗癌植物,也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篁岭有如此规模的红豆杉群,实属罕见。印象中竹都是圆的,方竹,见过么?除了红豆杉,香樟、香枫、翠柏、桂花树、香榧树,还有难得一见的方竹等等名贵树木和竹子,在我们篁岭水口这儿全都有。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树养人丁,水养财”,“赤膊龙脉光水口,子孙代代往外走”的古训,有“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这些,是我们水口林保存这么完整的原因。

“杀猪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个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树,如果砍了,就会受到惩罚,也就是要把自家养的猪杀了分给大家吃。以前人都吃不饱,养猪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却要杀自家养的猪,可见是非常严重的惩罚,因此没有人会去砍树。

“生子植树”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出生,都会为其种下一棵树。特别是在女孩出生时,会为其种下一棵樟树,等到出嫁时,再把那樟树砍了做樟木箱,作为陪嫁的嫁妆。

〔五显庙〕左手边是一座五显庙,供奉的是起源于婺源的五显神。在婺源老县志中,记载了唐代光启年间,居住在婺源县城紫阳镇王瑜家有五位神人从天而降的传奇。王瑜动员城中百姓倾力建庙,塑像供奉,虔诚祈祷,无不应验。南宋时五显神期跨越海峡传到中国台湾,现在中国台湾还有200多万的信众。宋元明三代,五显被历代皇帝褒封,因其封首字都为“显”,故称为五显神。

〔步蟾桥〕“步蟾”的意思是月宫折桂,比喻科举登第,步步高升之意,也是乡民对子孙的祈望。让我们步蟾桥上走一走,祈愿登科在后头。

〔如来佛柱〕这是如来佛柱,如来佛柱的正式名称是“佛家八面多宝台”。它寄寓的是避邪保平安。

〔夫妻树〕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棵树是枫香,因为他们长到一块了,我们当地人又称为“夫妻树”。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大概就这意思吧。

〔雷击红豆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棵红豆杉是被雷击过的,现在只剩下半边树干。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树争一层皮。”树是靠树皮来吸收养分,因此它依然还存活着,真是“树坚强”啊。

[农业观光园]

篁岭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落,除了少数士子习儒读书之外,大多数村民都是终生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篁岭几乎没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梯田,一层一层重叠而上的梯田,看上去比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还要繁密。

看到远处那座烟云缭绕的高山了吗?它叫石耳山,山脚下就是上晓鳙村,而篁岭则是从上晓鳙分迁出来的。婺源地处万山中,境内山峰起伏,河流密布。婺源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是整个江南山脉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则是婺源的东部屏障。翻过石耳山,就是浙江省的开化县地界。在没有公路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出行,要么靠两条腿走,要么坐船,而对婺源人来说,往往都是靠着双脚走出大山,走遍天下。

[1号观景台]

各位朋友,我们来到景区的1号观景台,这是个360?全画幅观景平台,周边是层层叠叠、流光溢彩的千亩梯田。右下方的这口塘,当地人称为“篁岭的酒窝”。在这里,人们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春赏油菜夏观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四季花海在这不断演变着各种“断魂”主题,大地艺术在这里成就了最强音符。请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说不定你的倩影,也会融入别人的镜头,成为定格的“花仙子”、“花相公”。

[卧云悬索桥]

现在我们进入篁岭故事第二篇章“云中漫步”,也开始了对诸位胆量与气魄的考量。前方就是卧云悬索桥,全长186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长的悬索桥。桥很牢固,承载量达20吨,大家尽管放心迈步。你也可以唱着“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的歌上桥,不过请不要在桥面上跑动,也不要摇晃以免影响他人。走过这段桥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景区还有溜索和高空热气球等娱乐项目,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下。

[五色鱼塘]

现在我们回到了古村落,开始探寻篁岭村落的秘密了。

左手边的这个不规则圆形水塘,叫五色鱼塘。传说这方鱼塘是篁岭进士曹升开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经历,离职退休时,从杭州带回五色鱼放养在这个鱼塘里。但为什么修在这里呢?按五行说法,南方属火,篁岭山高缺水,又朝着火向,早年的篁岭经常发生火灾。曹升精通风水术,在此修口水塘,让篁岭村的建筑倒映在鱼塘的水中,以克制南方的火,从此篁岭村就很少发生火灾了。右边的这棵红豆杉是本地最大的一棵,又称“团圆树”,因为它是由无数细根簇拥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戏台]

一个偏远的山野村落,居然还有古戏台,想不到吧?

过去,篁岭因交通不便,非常闭塞,民众的文化娱乐很少。但篁岭人好热闹,热情好客,于是每逢婚丧嫁娶,生日寿诞,村里的大户人家,就会出资聘请邻近省份的戏班来这戏台上演戏庆贺。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戏,一家有喜,全村快乐。以后景区也会有民俗表演,如徽剧、傩舞、茶艺等。

[培德堂]

这栋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鸣鹤。他是篁岭进士曹鸣远的族兄,在篁岭村是家喻户晓的响当当的人物。培德堂整个占地约140平方米,屋前有小院,院内有鱼池、假山,院墙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致。

正屋为三间两厢二层楼结构,大门上方就是水檐天井,是比较少见的三披水檐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国故事为主题,人物众多,形态逼真。一楼有房间4个:进门两边有2个小耳房,堂前两边为2个厢房。这种房屋结构,就是徽州古建筑中典型的“对朝堂”格局。二楼在天井两边还有2个小姐绣楼,边上的“美人靠”为小姐绣楼增添秀色。关于美人靠,婺源历来就有这样的俗语,说是“美人靠,靠美人,越靠越美。”所以啊,各位朋友,特别是美女们,要去上去多坐坐啊。

[晒秋景观]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岭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协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庆皇帝出巡时,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因此民间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

秉承祖上遗风,篁岭先民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交流。祖辈起,他们就用竹筛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竹晒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你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满意的晒秋作品。这里也是景区的观景台,整个篁岭村是枕高山面水口。后山为来龙去脉,以水口为聚落核心,居所呈扇形排布,是典型的U字型古村落。天街恰似一条玉带将屋舍串接,前店后坊,简直是缩写版的“清明上河图”。

[摄影吧]

如果朋友们觉得站在天街拍摄还不过瘾,还想拍到更好的画面,喏,边上的这栋房子就是“摄影吧”。那是我们景区专为摄影爱好者打造的摄影交流创作基地,主要提供影视摄影创作、器材配件租售、影视作品展示、业内互动交流等服务。

摄影吧共三层,一层为摄影辅助器材配件销售出租;二层为休闲展厅,可以休闲娱乐,展示摄影作品,摄影经验交流;三层为创作观景台,是村落晒秋景观最佳拍摄点之一。

[树和堂]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一幢官厅,叫“树和堂”。官厅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拜奠仪之地,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官厅建于清嘉庆年间,它的主人是曹鸣远,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官至江西才子之乡抚州府临川知县。

根据徽州民居的传统,这个院落里种了梨树、枣树,“梨”在婺源话的谐音为“利”,意为吉祥、吉利之意;“枣”寓意“早生贵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经商前会在院子里种下梨树,或带走一捧土,寓意离乡不离土。

砖雕门楼被称为“文化门”,这官厅虽属常见的字匾门,但整体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门罩飞桅戗角,瓦当勾连,彰显气势。水磨青砖精雕细刻,花边人物应有尽有,“杰应歧灵”的门额则显示了主人“英雄不问出处”的境界。徽式民居两边院墙要略高一些,因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又称封火墙。

树和堂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进门有一块石雕,是以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代表福临门,大福大贵之意。官厅内饰较为简单,一般都会有天井,主要是采光通风,天井下摆了一口缸,缸里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称无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鸿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铜锁状,寓意锁住水源,锁住财源,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有幅对联“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意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恒之心,让仁爱和正义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为准则成为自己的老师和做人的标准。我们再来看中堂的摆设,堂名为“树和堂”,意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人和睦,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这样的堂匾。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有没有名堂的来历,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名字的堂。高悬匾额下是中堂字画,“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为曾国藩题写,此人是晚清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为文正,后人称之为“曾文正”或“文正公”。

边上挂的是唐伯虎的一幅书法《吴门避暑》,这首诗,描绘的是他刚进入避暑的“密遮竹叶凉冰檐”佳境时,忽遭“风雨”的喜出望外心情与美妙场景,可谓活灵活现。字画下长条案桌,中间摆放了自鸣钟,两边摆花瓶和屏风镜,意为终身平静,一生平安;自鸣钟也叫长鸣钟,寓意为长寿之意。

院子里的这墙上嵌有一个焚纸炉,以前写过字的纸或用过的纸都必须烧掉,不能乱扔,乱扔是对文化的不敬重。

[许村文化站·怡心堂]

怡心堂,是从许村镇搬移到篁岭来的文化站老屋。这是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该种模式,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啊。

[香榧树]

这株古树叫香榧树,它的果实可以食用,食用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很高。其果实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有止咳、润肺、消痔、驱蛔虫等药用功效。这里是篁岭村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可以俯看篁岭村的全貌,当然也是最佳的拍摄点之一。

[五桂堂]

五桂堂正屋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是大户人家。堂名取自院内和附近的五棵桂花树,开黄花的金桂和开白花的银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一年四季,屋内屋外都充盈着清雅的桂花香气。

正屋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屋内的木雕相当大气而精致。可是,人们至于还没能解读出那些木雕图案所表现的主题,博学多才的朋友们不妨试试。

此屋原主人曹廷启,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显贵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以报不忘生身之恩。

曹文埴为生身父亲兴建了这座五桂堂,而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则捐资兴建了篁岭的竹山书院,就在曹氏宗祠边,等会儿我们会经过那儿,再为朋友们细说吧。

[慎德堂]

慎德堂是曹鸣远父亲、被朝廷有司旌表为“孝友”的曹孜学的宅第。慎德堂总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包括小院、客馆、正堂和书房4个主要部分,另有鱼池3口,整体结构小巧雅致,功能多样,是篁岭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庭院门上“淮兴里”就是说不管你在外面经商,还是做官有成就后都要落叶归根,荣归故里。正房门罩下水磨青砖雕刻了“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八卦”是道教的象征,两块地袱石分别雕刻了丹凤朝阳和鱼化龙。进门同样是四水归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两边牛腿雕刻的是明八仙,而堂名为“慎德堂”,意思是提醒后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中堂对联“地灵人秀诞豪杰,绛阙清都想盛容”为晚清重臣左宗棠题写。

后进院落有幽静书房和观鱼池。我们再来客馆参观,客馆正中横匾为“绣窗入静”,两边对联为“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清代书法家吴清望所写。客馆的边厢墙壁上还挂有“吴门四杰”之一文征明的书法作品《煮茶》。文征明就《煮茶》写过几首同题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朋友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张床。不错,它确实是一张床,但又不普通,它有一个很美的名称,叫“绣榻”,周围刻满了绣花纹,是过去大户人家老爷、太太睡觉用的床。床上这个像茶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它叫“鞋踏”,也叫“踏台”。它本来是放在床前地上的,人上床睡觉之前,得先把鞋子脱下来放在踏台上。

客馆门面是晚清时期的“全雕扇”样式,雕工精细,修饰华丽,在讲究“财不外露”的徽州古建中较为罕见。内屋回字围嵌入八仙的“法器”,称为“暗八仙”。屋外上门檐与牛腿雕刻“和合二仙”。

[天街]

篁岭村空间布局别致:一条长388米的天街横贯南北、三座桥岗通往村内外、六口井塘寓意六六大顺、九条巷道蜿蜒曲折。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巷,是篁岭最重要最平坦最宽阔的巷道,就是是著名“天街”。天街是篁岭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我们已经来到了天街的核心,也是村落核心,当地老百姓闲暇之余都在此聊天,拉家常,因此又称之为“新闻发布中心”。

[众屋·绣楼]

这幢建筑就是篁岭的众屋,也就相当于村委会,是长辈,族群开会议事之地。门额上“圣旨”两字体现了曹氏在朝为官的地位。大门为牌楼门,徽居比较注重风水,一般朝南朝东,如受限制会在门口加小院落或改变朝向,避免直冲西向而不吉利。以后西式酒吧将会进驻中式厅堂。众屋隔壁是绣楼,以前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般只能呆在楼上,有护栏的地方叫美人靠,就是小姐休息的地方,也是以前小姐抛绣球选夫婿之地。门楼下“奕挹”二字,就告诫了绣楼小姐自己要举止端庄、知书达理,选择的夫婿要门当户对、恪守礼教。

[茶禅一味·京卫府]

这栋房子名叫京卫府,现在改造成一个品茶、赏茶、购茶的场所,所以挂了“茶禅一味”的牌匾。

京卫府原主人是曹廷咨,清代嘉庆年间,担任京城军事总机构“都指挥使司”的六品衔“京卫经历”,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局长。主人任职满期后退休回家乡,修建了这座京卫府,作为接见官员、会客聚友的场所。

京卫府临街及外沿的两面都做成木门窗,木雕线条简洁大方,与京卫府的庄重相协调,也体现了主人的清正廉明。大门上方的4个圆“门头”,是等级的象征,说某人“有来头”,来源就出在这里。

[竹虚厅]

竹虚厅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祯八年(1635年)拔贡,授职湖广兴山县知县。竹虚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整体为三间结构,但一楼没有厢房,这与它作为读书、教育的场所有关。竹虚厅最显著的特色,是临街一面全部为木雕,图案精美繁复,极尽奢华,令人叹为观止。门面上的6方木雕图案,左上是“赵子龙救阿斗”,左下是“关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王访贤”,右上是“周文王打猎”,右下是“状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梁撑的木雕主题,从右到左,依次是福、禄、禧、寿。门罩上裂纹还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为“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竹子又代表竹报平安、步步高升、节节高之意。整个竹虚厅,简直就是一座木雕艺术的宝库啊!

中堂画《喜上眉梢图》是“扬州八怪”之一李?画的,配的诗是:“尔性何灵异,喜上最高枝。探得好消息,报与主翁知。报与主翁知,双双集凤池。梅花春信早,喜遇圣明时。”

竹虚厅的屋外有木楼梯通到二楼,二楼的外侧有一个大晒台,也是观景台,站在楼上眺望远山的景色,真是心旷神怡。楼内还有2间相通的房间,作为住宿之用。

[客馆]

对面这幢房子是客馆,也就是现在的宾馆、饭店,上檐板雕刻的是“双龙戏珠”,挑檐枋则雕刻了“八仙过海”,下檐枋浮雕了“姜太公钓鱼”。四根托柱则雕了四个象头,代表吉祥吉利之意。两边还雕有雌雄狮子,俗话说:“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代表好运连连之意。

[结束语]

朋友们,本次篁岭之旅就告一段落。请记住导游小×,更记住篁岭!篁岭时刻都期盼着各位再次光临,再续今缘,共同谱写我们新的“篁岭故事”。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6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哪里游览呀?(婺源)对,那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婺源。在那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蕰和优美多姿的自然风光,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善结合。在婺源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态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婺源的概况。

婺源位于江西的东北部,地处于赣、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镶嵌在黄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县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个镇和15个乡,有着32.56万人口,县城设在紫阳镇。

婺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吴国,秦始皇统一后,这里属鄣郡。最早建县是在唐开元20xx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历史了。婺源建县后,从唐代到五代隶属于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代属于徽州路,明清时期都隶属于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属于安徽省管辖,此后一度划属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划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划归为江西省。虽然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的王勃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誉南昌。其实,钟灵毓秀的婺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婺源历代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荟萃,名医能匠人才济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乡就在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学为世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宋名医、文学家朱弁羁金20xx年,不辱使命;宋朝名医江哲多次受召进京,为皇帝治病;这里有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为官清正的尚书余懋学、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创制天文钟中星仪的天文学家齐彦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兴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等。据史书记载:从宋代至晚清,全县考取了进士550人,出任各级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今天的“一门四教授”“科学家三昆仲”也传为佳话。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传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婺源又被誉为“书乡”就名不虚传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最美丽的乡村呢?除了她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还主要得益于她那美丽的自然环境。

婺源是一个多山的县,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7摄氏度。全县最高峰为北部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古人称大鄣山是钟灵发脉之地,婺邑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与山脉龙胎毓秀钟灵有关。东北部的浙岭是春秋战国时期吴楚分源的分界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得这里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1.5%,是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并获得“全国绿化百佳县”的称号。

婺源又素有“茶乡”之称,是全国绿茶重点产区和出口外销基地。“婺源绿茶”,在唐代的《茶经》中有记载,宋称“绝品”。明清时,曾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美国《茶叶全书》称赞“婺绿”茶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大鄣山茶”为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欧盟有机食品监督机构的认证。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态旅游区,也是国家旅游局批准建立的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婺源有些什么特产呢?她的四色特产是闻名遐迩的。刚刚提到的绿茶便是四色中的“绿”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红、黑、白”。红色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肉嫩鲜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问我国时,都曾品尝过婺源荷包红鲤鱼。黑色便是中国四大明砚之一的龙尾砚,它有”声如铜、色为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点。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湾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极了。

婺源的风景名胜特别多,古迹遗址随处可见。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游览胜地,李白、苏东坡、黄庭坚、张大直、宗泽、岳飞等都曾游吟到此,并留下了不少的赞美诗文。这里有年代久、种类广、数量多的名木古树;有景色优美候鸟迁徙的乐园――鸳鸯湖;有以石雕、砖雕、木雕“三绝”见长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朴壮观的廊桥――彩虹桥;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还有祖籍――江湾。这里还曾是《闪闪的红星》、《聊斋》的外景拍摄地。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7

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在唐代开元20xx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9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一首秋思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渴望回家的心,家乡的古风古韵已俨然成为人们心中那最柔软的地方,勾起人们的记忆。

我的家乡——婺源,是坐落在江西东北部地区的一个小乡村,这么多年过去了,古朴的气息仍然没有改变。

走出去,看看那座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言论在婺源身上得以很好地体现。至今,婺源仍是绿树遍布,随眼望去,满山的翠,满山的绿,翠得那般青葱,绿得那样耀眼。这一座“绿的天堂”带来了财富,带来了收入。随着环境事业的红红火火,服务旅游业也创办得轰轰烈烈。名气大了,享誉全国,来的游客自然多了起来,婺源又用美景征服了他们,来此处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走出去,看看那古典建筑。婺源的徽派建筑是有名的,粉墙、青瓦、黛瓦,那角角落落中无不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来到朱子大街上,两旁的建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夜幕悄然降临时,这古朴气息中透露出现代化气息,充满活力与生机,更托映出古典之美。

外在的美终究会朽烂,内在的美才是永恒。

这么多年来,人们那淳朴的品格仍没发生改变。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的气氛仍未变化。虽未有“将相和”的美谈,也没有“八尺巷”的故事,但细发微处见真情,老人们总喜欢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用食,时不时地闲聊两句,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也加入了他们的阵营,一切安好。我甚至可以骄傲地说,我是吃“百家米”长大的,这是因为邻里间的互相帮扶,不计得失。这个小乡村并不会出现广场舞扰民的现象,因为包容在每个人的心中。

不知不觉,我已伴你走过十四载了,经历过,感受过你的变化,你的发展,也目睹、见证了你的不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许,惟有你的风韵犹存,才是对古色古香的最好诠释吧!

愿你风韵永存,在这个世界上以傲人的姿态走下去!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10

Hello, everyone!

Today, we are going to Wuyuan, the hometown of Zhu, a famous NeoConfucianis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ll be your guide. I hope that youwill have a good memory through the tour. In order to give you a generalunderstanding of Wuyuan, let me first introduce the situation of Wuyuan CountyWuyuan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corner of Jiangxi Province. To theeast of Wuyuan County is Quzhou,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the west of Wuyuan County is Jingdezhen, the porcelain capital. To the northof Wuyuan County is Huangshan, a tourist attraction in southern Anhui the south of Wuyuan County is Sanqing mountain, a national scenic span County is a green pearl inlaid at the junction of Jiangxi, Zhejiang andAnhui provinces. With a total area of 39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county governs11 towns and 15 townships, with a population of 330000. The county seat islocated in Ziyang town. Wuyuan County was founded in the 28th year of Kaiyuan inTang Dynasty (740 A.D.), which has a history of 1200 years. Wuyuan, the name ofthe county, got its name because "land is the source of water". There is a riverin the county called Wushui, which means "the source of Wushui". There are manymountains in the county. It is known as "eight parts of the mountain, one partof the field, half of the waterway and Manor". It is a typical mountainouscounty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hen it comes to Wuyuan, we must introduce its four famous specialties athome and abroad. These four specialties are represented by four colors, namely"red, green, black and white": Red refers to the "treasure in the water" redpurse fish. It is tender and delicious. It is a good variety of freshwater fishin China and is selected as a state banquet. When American President Nixon andJapanese Prime Minister Tanaka visited China, they all tasted the red fish fromWuyuan. You can enjoy this delicious local specialty when you have dinner today;Green refers to "Wuyuan green tea", which was recorded in the tea classic in theTang Dynasty and called "top quality" in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Ming and QingDynasties, it was awarded Silver Medal by Jiajing emperor and gold medal byPanama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for its "Tangbi, high fragrance, thick juice andmellow taste"; Black is the "Pearl of inkstone country" - Longwei inkstone. Asearly as in the Tang Dynasty, it was famous for its "sound like copper, colorlike iron, strong and smooth nature, and good at solidifying ink". Later in theSouthern Tang Dynasty, Li Yu praised it as the "crown of the world"; white isJiangwan Sydney, with large fruit body, thick flesh, crisp and sweet, whichbelongs to the top grade of the fruit.

In ancient times, Wuyuan belonged to the boundary between Wu and Chu. Sinc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y in the Tang Dynasty, Wen Fen has flourished,bringing up a generation of celebrities such as Zhu Xi, a master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Jiang Yong, a Confucian scholar inthe Qing Dynasty, and Zhan Tianyou, a master of modern railway engineering. Fromthe So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550 Jinshi were admitted to the county. In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was said that there were nine Jinshi in oneschool and six four Shangshu.

Today, we are going to visit the famous ancient villages and Hui stylebuildings in Wuyuan. Speaking of this, our group members may have a question,that is, why we use the word "Hui" in Anhui to name Wuyuan. This is becauseWuyuan was originally owned by Jiangxi Province when the county was built in theTang Dynasty, but later it was assigned to Anhui in the change of Dynasty, butit was re assigned to Jiang River in modern times West. Although the place iszoned back, whether it is Wuyuan natives or tourists from other provinces, theyhabitually call these buildings and living habits Hui Style Architecture and Huistyle culture. There are many features of these Hui style buildings we are goingto visit, which can not be explained clearly in a few words. However, any houseabides by the basic style of "white walls, dark tiles, cornices and berms"e wall, black tile, both sides are high seal fire wall, also known as "horsehead wall". And the owners of these houses are generally two kinds of people:one is "official", Huizhou has many scholars since ancient times, so it isnecessary to study when the place is poor. After ten years of hard work, mostofficials will build official residences in their hometown to honor theirancestors. The other is businessmen. Because there are too many mountains andtoo few fields in this area to support so many people. When men are 12 or 3years old, many of them go out to make a living and do business. Because of thepopularity of the ceremony of Zhu Zi in Wuyuan, many celebrities have beenfamous since ancient times. The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culture and moralitysince childhood. They pay great attention to honesty and diligence when doingbusiness abroad. Many of them have become rich. After they get rich, they willgo back to their hometown to build houses and integrate their dreams into theconstruction of houses. But in ancient times, the status of businessmen was verylow. As the saying goes, "people are divided into three schools and nineschools". Businessmen are not even nine schools. Therefore, their houses werebuilt with luxurious style,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e differences can make people distinguish the identity and status of thedirector at a glance from the gate. We'll leave these to the scenic spots toexplain one by one. Having said that, I have a question for all of us. As I saidbefore, Wuyuan has had many officials since ancient times, so who is the biggestofficial? This person is Jiang Zemin, who is very familiar with our leaguemembers and who we often see on TV - the third generation leader of our must think strangely: isn't Jiang Zemin from Yangzhou, Jiangsu Province?This topic has to start with Jiang Zemin's grandfather's grandfather. At thattime, after his ancestor got the title, he took office in Yangzhou and stayed inYangzhou without coming back. However, on May 29, 20__, Jiang Zemin went all theway back to his hometown, Wuyuan, where he inspected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environment, and went to Jiangwan to visit many of Jiang's relatives.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11

Welcome to Jiangxi! Jiangxi is a good place with beautiful mountains,beautiful water, beautiful people and fragrant tea. Today we are going to visitWuyuan,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in China.

Wuyua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Jiangxi Province. The county wasestablished in the 28th year of Kaiyuan (740 A.D.) in Tang Dynasty. It is anancient county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a long history of more than 1200years. It got its name because it was the source of Wushui.

Wuyuan is adjacent to Anhui Province and Zhejiang Province. It is full ofcultural atmosphere and historic sites, especially the ancient buildings of Mingand Qing Dynasties. It is surrounded by countryside, streams, ancient trees andbamboos. Waterfalls, post roads, road pavilions and arch bridges are scatteredin the countryside The natural scenery is poetic and picturesque. It has richcultural and natural scenery.

Fangyuan, a county of Wuyuan County, covers an area of 2947 squarekilometers, with 11 towns and 15 townships under its jurisdiction. It is knownas the saying of "half mountain, half field, half waterway and Manor".

This is the area affected by the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The annualaverage temperature is 16.7 ℃ and the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is more than1821 mm. Wuyuan is a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forest base county and one ofthe advance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nties in modern China. It has the laurelsof "national top 100 green counties" and "National Folk Culture Village".

This is the hometown of Chinese tea, the hometown of Chinese teaculture

From Tang Dynasty to five dynasties, Wuyuan County was subordinate toShezhou, Jiangnan Road. In Song Dynasty, it belonged to Xin'an County ofHuizhou. In Yuan Dynasty, it belonged to Huizhou road. In Ming and QingDynasties, it belonged to Huizhou capital This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Huizhou merchants. In those years, merchants made money outside and went home toinvest in school. They broke through the complex of rejecting merchants in thefeudal political system and found a way to make money by "cultivatingConfucianism with commerce", "promoting commerce with Confucianism" and"complementing Confucianism and merchants". In Wuyuan, there were manybusinessmen, many scholars and many officials.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goodstudy, good business, good effect", Wuyuan "must have talents in the room"r the influence of instructions, Wuyuan people's reading became popular andflourished for a long time. From the good atmosphere of reading, we came out ofZhu Bian, a litterateur in Song Dynasty, Zhu Xi, an educationist in SouthernSong Dynasty, he Zhen, a compiler, Zhan Tianyou, the father of Chinese railway,Hu Shi, a modern university, Jiang Qian, a modern educationist, and Chengmenxue, a famous modern medical scientist.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fromthe So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550 Jinshicandidates and 2665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in Wuyuan County. There were "nineJinshi in one school, four Shangshu in six departments" and "three palacewriters in Lianke, four Hanlin in ten li".

Since ancient times, "there is no business without an emblem". However,Wuyuan is the main force among Huizhou merchants. In those years, there was asaying that "there is no emblem without an emblem". The merchants from Wuyuanwere the leaders of wood merchants and tea merchants. This is enough to explainthe status of Wuyuan merchants.

This also makes today's Wuyuan, Ming and Qing architecture throughout thecounty.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houses, such as official mansion, familyancestral hall, businessman's residence and villagers' former residence. Amongthese buildings, the front hall and the back hall are in sequence, and there aredozens of connected buildings. The streets and alleys are paved with bluestoneslabs. Stone buildings are more concentrated in some villages of tuochuan,Sikou, Jiangwan, liutou, Zheyuan, Longshan, Xucun and Qinghua. In addition,there are covered bridges, road pavilions, gatehouses, storefronts and an is one of the best preserved place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China. Amongthe ancient trees in the green forest, there are many dwellings with cornicesand angles. Here is "the last Shangri La".

Wuyuan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The local green tea "Wulu" is atribut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unique purse red carp is a treasureat the state banquet; Longwei inkstone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inkstones inChinese tradition; Jiangwan Sydney is known as the "pear king in Jiangnan".

Wuyuan culture and ecotourism zone has opened 20 scenic spots with "onezone and four lines". Here we can enjoy the charm of Hui opera, the original"dance fossil" Nuo dance, and the tea performance of pure and charming villagegirls.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12

各位团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前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的故乡——婺源旅游观光!由我来担任大家的向导,希望通过畅游览胜,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为了使大家对婺源有个大致的了解,我首先介绍一下婺源县的情况: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角,它的东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程城衢洲,西面与瓷都景德镇相连,北部靠着皖南旅游胜地黄山,南部接国家风景名胜区三清山,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全县总面积3900平方公里,辖11个建制镇和15个乡,人口33万。县城就设在紫阳镇。婺源建县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踞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县名婺源,则是因为“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县境内有一条河流称为婺水,它的意思就是“婺水的源头”。县境内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小县。

说到婺源就一定介绍它蜚名中外的四大特产,这四大特产特别用四种颜色来代表的,分别是“红、绿、黑、白”:红指的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鱼,它肉嫩鲜美是我国淡水鱼的良种,被选入国宴。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都品尝过婺源的荷包红鱼。我们各位团友的口福也不浅,在你们今天用餐的时候就可以品尝到这道味道鲜美的'地方特色菜;绿指的是“婺源绿茶”,它在唐朝时就已经被记入《茶经》,宋朝时被称为“绝品”,明清时期曾以“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等特点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黑则是“砚国明珠”——龙尾砚,早在唐朝就以“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善凝墨”名扬天下,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是江湾雪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甜,属于果中上品。

婺源古时属于“吴楚分源”之界。自唐代建县以后,文分风昌盛,先后养育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清代经学家江永、近代铁路工程大师詹天佑等一代名流。从宋到清,全县考取进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

那么我们今天去婺源参观游览的主要是当地有名的古村落及徽派建筑,说到这里我们各位团友可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要用安徽的“徽”字来命名呢?这是因为在唐朝建县的时候婺源本属江西所有,但后来的改朝换代中曾被划到安徽,不过近代又重新划回了江西。地方虽然是划回来了,但不管是婺源本地人还是外省的游客还是习惯性的把这些建筑和生活习惯称为徽派建筑和徽派文化。我们要参观的这些徽派建筑的特点非常多,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但任何一幢宅子都遵守一个基本的风格“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白色的墙,黑色的瓦,两边是高高的封火墙,又称为“马头墙”。而这些宅子的主人一般是两种人:一种是“当官的”,徽州自古读书人多,地方穷就必须读书。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后多数为官者会在家乡建起官邸光宗耀祖。另一种就是商人。因为本地多山地少田地,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人。男人到了十二、三岁很多会外出谋生、经商。因婺源盛行朱子之礼,自古多名人。他们从小接受着文化、道德的熏陶,在外经商非常讲究诚信,兢兢业业,很多人都发家致富了。他们发财以后,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修建房屋,并把自己多年梦想融入到房屋的建设当中。但在古时候,商人的身份很低,俗话说“人分三教九流”,商人连九流也算不上,所以他们的房屋就是建得豪华气派,与当官的房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从大门口就可以让人一眼分辨出主任的身份、地位。这些我们都留到景点里再一一讲解。讲到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各位团友了。前面说婺源自古官吏多,那么谁做的官最大呢?这个人是我们各位团友非常非常熟悉,经常从电视中看到的人——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江书记。你们一定会很奇怪得想:江书记不是江苏扬州人吗?这个话题还得从江书记的爷爷的爷爷说起。当时他的这位祖先考取功名后,到扬州走马上任就一直留在扬州没有回来了。但在20_年5月29日,江书记千里迢迢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婺源,视察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并且去了江湾,看望了许多江氏本家亲戚。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13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的篁岭景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X,今天很荣幸由我给大家担任向导,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的篁岭之行带来快乐。篁岭是婺源古村落的经典作表,保存了大量的农耕文明时代特征。整个篁岭景区,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大地飞歌”,体验多色块梯田组成的大地艺术对视觉的冲击;二是“云中漫步”,彰显大跨度索桥、溜索对胆量的历练;三是“天上人间”,展现篁岭古村的村落构造,古民居上的晒秋传统,还有古老天街的商贾、美食、民居、民俗的无穷魅力。让每一位游客真正体验到“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

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地上缆车。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哦!

[出缆车]

我们刚刚乘坐的是婺源第一条载人观光索道,全长960米,高差195米,空中运行时间为16分钟,各位在缆车上就已经小小领略了多彩的梯田风光,但“好戏还在后头”,下面将一幕幕呈现给大家。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岭岭头,因“修篁遍岭”才有了篁岭的雅名,“篁”其实是一种竹子,篁岭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观音竹等,我们景区沿途也随处可见这些竹子。以前村民世代居住在这里,而今全都搬迁到由我们公司出资兴建的岭下新房子里,也就是我们游客中心对面的那些整齐的新房子。

[二十四节气长廊]

接下来我们就跨入二十四节气长廊,进入篁岭的第一篇章,该篇章以体现大地艺术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二十四节气长廊全长700米,分别用春和楼、夏耘亭、秋实亭、冬蕴坊作为一年四季的节点标志。

春和楼: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春和楼”,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属于徽建五凤楼构造,“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被徽派建筑广泛用于祠堂门楼,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此楼沾沾灵气吧。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婺源最美的季节,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两次回乡省亲选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开始便进入辛勤劳作期,“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懵懵懂懂,清明下种。”这些都是婺源人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农谚。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对春季劳作场景的介绍,为了烘托氛围,景区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种的是油菜花、萝卜花、二月兰等,夏天种的是醉蝶花、紫罗兰、紫薇等,秋天种的是金光菊、万寿菊等,冬天种的三角梅等。愿每个游客都能成为“护花使者”,而非“采花大盗”哦!

夏耘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属于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桥十里一亭”之说,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饮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里摆放茶水,供路人饮用。这也是古时亲人迎送,妻儿惜别之处。夏季是火热的,篁岭的海拔虽不是很高,但夏季温差很大,夜晚需盖被而卧,颇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之意境。文化墙上是夏季劳作场景的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认真观赏下。

秋实亭:眼前的这座亭子是秋实亭,取春华秋实之意。左手边文化墙上是秋季劳作场景的介绍,“霜叶红于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颜料桶,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尤其是地无三尺平的篁岭,人们将一年的收成用竹筛匾晒晒,成就了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而花卉则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游步道边上的这些油茶树,是篁岭村民种植的经济作物,我们当地叫“柽籽”。这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因此也被誉为“东方橄槛油”。

冬蕴坊(篁岭牌坊):冬蕴坊,取冬藏之意。牌坊、民居与祠堂并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为冬季的节点标志,并成为篁岭村的门头,寓意深远。牌坊上的“圣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为官的彰显。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冬季生活场景介绍,冬季是婺源的“休闲季”,人们过着“脚踩一盆火,手捧苞萝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的“欢乐季”,民俗活动和乡村饮食文化成了主角,过大年,走亲朋,舞龙灯,出抬阁,闹元宵.....人们在自酿的农家米酒中、在走街串巷的火龙舞动的弧线中,聊慰终岁的辛劳。

[水口林]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篁岭村的水口。所谓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徽州人认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还必须密密地种上树木,这样才能达到“关锁”的效果,从而为整个村庄“藏风聚气”。篁岭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典型缩影,水口林里存活了78株“植物大熊猫”——红豆杉,红豆杉是世界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抗癌植物,也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篁岭有如此规模的红豆杉群,实属罕见。印象中竹都是圆的,方竹,见过么?除了红豆杉,香樟、香枫、翠柏、桂花树、香榧树,还有难得一见的方竹等等名贵树木和竹子,在我们篁岭水口这儿全都有。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树养人丁,水养财”,“赤膊龙脉光水口,子孙代代往外走”的古训,有“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这些,是我们水口林保存这么完整的原因。

“杀猪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个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树,如果砍了,就会受到惩罚,也就是要把自家养的猪杀了分给大家吃。以前人都吃不饱,养猪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却要杀自家养的猪,可见是非常严重的惩罚,因此没有人会去砍树。

“生子植树”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出生,都会为其种下一棵树。特别是在女孩出生时,会为其种下一棵樟树,等到出嫁时,再把那樟树砍了做樟木箱,作为陪嫁的嫁妆。

〔五显庙〕左手边是一座五显庙,供奉的是起源于婺源的五显神。在婺源老县志中,记载了唐代光启年间,居住在婺源县城紫阳镇王瑜家有五位神人从天而降的传奇。王瑜动员城中百姓倾力建庙,塑像供奉,虔诚祈祷,无不应验。南宋时五显神期跨越海峡传到中国台湾,现在中国台湾还有200多万的信众。宋元明三代,五显被历代皇帝褒封,因其封首字都为“显”,故称为五显神。

〔步蟾桥〕“步蟾”的意思是月宫折桂,比喻科举登第,步步高升之意,也是乡民对子孙的祈望。让我们步蟾桥上走一走,祈愿登科在后头。

〔如来佛柱〕这是如来佛柱,如来佛柱的正式名称是“佛家八面多宝台”。它寄寓的是避邪保平安。

〔夫妻树〕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棵树是枫香,因为他们长到一块了,我们当地人又称为“夫妻树”。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大概就这意思吧。

〔雷击红豆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棵红豆杉是被雷击过的,现在只剩下半边树干。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树争一层皮。”树是靠树皮来吸收养分,因此它依然还存活着,真是“树坚强”啊。

[农业观光园]

篁岭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落,除了少数士子习儒读书之外,大多数村民都是终生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篁岭几乎没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梯田,一层一层重叠而上的梯田,看上去比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还要繁密。

看到远处那座烟云缭绕的高山了吗?它叫石耳山,山脚下就是上晓鳙村,而篁岭则是从上晓鳙分迁出来的。婺源地处万山中,境内山峰起伏,河流密布。婺源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是整个江南山脉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则是婺源的东部屏障。翻过石耳山,就是浙江省的开化县地界。在没有公路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出行,要么靠两条腿走,要么坐船,而对婺源人来说,往往都是靠着双脚走出大山,走遍天下。

[1号观景台]

各位朋友,我们来到景区的1号观景台,这是个360º全画幅观景平台,周边是层层叠叠、流光溢彩的千亩梯田。右下方的这口塘,当地人称为“篁岭的酒窝”。在这里,人们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春赏油菜夏观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四季花海在这不断演变着各种“断魂”主题,大地艺术在这里成就了最强音符。请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说不定你的倩影,也会融入别人的镜头,成为定格的“花仙子”、“花相公”。

[卧云悬索桥]

现在我们进入篁岭故事第二篇章“云中漫步”,也开始了对诸位胆量与气魄的考量。前方就是卧云悬索桥,全长186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长的悬索桥。桥很牢固,承载量达20吨,大家尽管放心迈步。你也可以唱着“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的歌上桥,不过请不要在桥面上跑动,也不要摇晃以免影响他人。走过这段桥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景区还有溜索和高空热气球等娱乐项目,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下。

[五色鱼塘]

现在我们回到了古村落,开始探寻篁岭村落的秘密了。

左手边的这个不规则圆形水塘,叫五色鱼塘。传说这方鱼塘是篁岭进士曹升开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经历,离职退休时,从杭州带回五色鱼放养在这个鱼塘里。但为什么修在这里呢?按五行说法,南方属火,篁岭山高缺水,又朝着火向,早年的篁岭经常发生火灾。曹升精通风水术,在此修口水塘,让篁岭村的建筑倒映在鱼塘的水中,以克制南方的火,从此篁岭村就很少发生火灾了。右边的这棵红豆杉是本地最大的一棵,又称“团圆树”,因为它是由无数细根簇拥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戏台]

一个偏远的山野村落,居然还有古戏台,想不到吧?

过去,篁岭因交通不便,非常闭塞,民众的文化娱乐很少。但篁岭人好热闹,热情好客,于是每逢婚丧嫁娶,生日寿诞,村里的大户人家,就会出资聘请邻近省份的戏班来这戏台上演戏庆贺。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戏,一家有喜,全村快乐。以后景区也会有民俗表演,如徽剧、傩舞、茶艺等。

[培德堂]

这栋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鸣鹤。他是篁岭进士曹鸣远的族兄,在篁岭村是家喻户晓的响当当的人物。培德堂整个占地约140平方米,屋前有小院,院内有鱼池、假山,院墙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致。

正屋为三间两厢二层楼结构,大门上方就是水檐天井,是比较少见的三披水檐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国故事为主题,人物众多,形态逼真。一楼有房间4个:进门两边有2个小耳房,堂前两边为2个厢房。这种房屋结构,就是徽州古建筑中典型的“对朝堂”格局。二楼在天井两边还有2个小姐绣楼,边上的“美人靠”为小姐绣楼增添秀色。关于美人靠,婺源历来就有这样的俗语,说是“美人靠,靠美人,越靠越美。”所以啊,各位朋友,特别是美女们,要去上去多坐坐啊。

[晒秋景观]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岭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协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庆皇帝出巡时,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因此民间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

秉承祖上遗风,篁岭先民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交流。祖辈起,他们就用竹筛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竹晒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你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满意的晒秋作品。这里也是景区的观景台,整个篁岭村是枕高山面水口。后山为来龙去脉,以水口为聚落核心,居所呈扇形排布,是典型的U字型古村落。天街恰似一条玉带将屋舍串接,前店后坊,简直是缩写版的“清明上河图”。

[摄影吧]

如果朋友们觉得站在天街拍摄还不过瘾,还想拍到更好的画面,喏,边上的这栋房子就是“摄影吧”。那是我们景区专为摄影爱好者打造的摄影交流创作基地,主要提供影视摄影创作、器材配件租售、影视作品展示、业内互动交流等服务。

摄影吧共三层,一层为摄影辅助器材配件销售出租;二层为休闲展厅,可以休闲娱乐,展示摄影作品,摄影经验交流;三层为创作观景台,是村落晒秋景观最佳拍摄点之一。

[树和堂]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一幢官厅,叫“树和堂”。官厅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拜奠仪之地,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官厅建于清嘉庆年间,它的主人是曹鸣远,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官至江西才子之乡抚州府临川知县。

根据徽州民居的传统,这个院落里种了梨树、枣树,“梨”在婺源话的谐音为“利”,意为吉祥、吉利之意;“枣”寓意“早生贵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经商前会在院子里种下梨树,或带走一捧土,寓意离乡不离土。

砖雕门楼被称为“文化门”,这官厅虽属常见的字匾门,但整体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门罩飞桅戗角,瓦当勾连,彰显气势。水磨青砖精雕细刻,花边人物应有尽有,“杰应歧灵”的门额则显示了主人“英雄不问出处”的境界。徽式民居两边院墙要略高一些,因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又称封火墙。

树和堂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进门有一块石雕,是以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代表福临门,大福大贵之意。官厅内饰较为简单,一般都会有天井,主要是采光通风,天井下摆了一口缸,缸里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称无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鸿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铜锁状,寓意锁住水源,锁住财源,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有幅对联“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意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恒之心,让仁爱和正义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为准则成为自己的老师和做人的标准。我们再来看中堂的摆设,堂名为“树和堂”,意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人和睦,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这样的堂匾。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有没有名堂的来历,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名字的堂。高悬匾额下是中堂字画,“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为曾国藩题写,此人是晚清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为文正,后人称之为“曾文正”或“文正公”。

边上挂的是唐伯虎的一幅书法《吴门避暑》,这首诗,描绘的是他刚进入避暑的“密遮竹叶凉冰檐”佳境时,忽遭“风雨”的喜出望外心情与美妙场景,可谓活灵活现。字画下长条案桌,中间摆放了自鸣钟,两边摆花瓶和屏风镜,意为终身平静,一生平安;自鸣钟也叫长鸣钟,寓意为长寿之意。

院子里的这墙上嵌有一个焚纸炉,以前写过字的纸或用过的纸都必须烧掉,不能乱扔,乱扔是对文化的不敬重。

[许村文化站·怡心堂]

怡心堂,是从许村镇搬移到篁岭来的文化站老屋。这是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该种模式,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啊。

[香榧树]

这株古树叫香榧树,它的果实可以食用,食用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很高。其果实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有止咳、润肺、消痔、驱蛔虫等药用功效。这里是篁岭村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可以俯看篁岭村的全貌,当然也是最佳的拍摄点之一。

[五桂堂]

五桂堂正屋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是大户人家。堂名取自院内和附近的五棵桂花树,开黄花的金桂和开白花的银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一年四季,屋内屋外都充盈着清雅的桂花香气。

正屋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屋内的木雕相当大气而精致。可是,人们至于还没能解读出那些木雕图案所表现的主题,博学多才的朋友们不妨试试。

此屋原主人曹廷启,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显贵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以报不忘生身之恩。

曹文埴为生身父亲兴建了这座五桂堂,而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则捐资兴建了篁岭的竹山书院,就在曹氏宗祠边,等会儿我们会经过那儿,再为朋友们细说吧。

[慎德堂]

慎德堂是曹鸣远父亲、被朝廷有司旌表为“孝友”的曹孜学的宅第。慎德堂总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包括小院、客馆、正堂和书房4个主要部分,另有鱼池3口,整体结构小巧雅致,功能多样,是篁岭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庭院门上“淮兴里”就是说不管你在外面经商,还是做官有成就后都要落叶归根,荣归故里。正房门罩下水磨青砖雕刻了“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八卦”是道教的象征,两块地袱石分别雕刻了丹凤朝阳和鱼化龙。进门同样是四水归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两边牛腿雕刻的是明八仙,而堂名为“慎德堂”,意思是提醒后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中堂对联“地灵人秀诞豪杰,绛阙清都想盛容”为晚清重臣左宗棠题写。

后进院落有幽静书房和观鱼池。我们再来客馆参观,客馆正中横匾为“绣窗入静”,两边对联为“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清代书法家吴清望所写。客馆的边厢墙壁上还挂有“吴门四杰”之一文征明的书法作品《煮茶》。文征明就《煮茶》写过几首同题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朋友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张床。不错,它确实是一张床,但又不普通,它有一个很美的名称,叫“绣榻”,周围刻满了绣花纹,是过去大户人家老爷、太太睡觉用的床。床上这个像茶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它叫“鞋踏”,也叫“踏台”。它本来是放在床前地上的,人上床睡觉之前,得先把鞋子脱下来放在踏台上。

客馆门面是晚清时期的“全雕扇”样式,雕工精细,修饰华丽,在讲究“财不外露”的徽州古建中较为罕见。内屋回字围嵌入八仙的“法器”,称为“暗八仙”。屋外上门檐与牛腿雕刻“和合二仙”。

[天街]

篁岭村空间布局别致:一条长388米的天街横贯南北、三座桥岗通往村内外、六口井塘寓意六六大顺、九条巷道蜿蜒曲折。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巷,是篁岭最重要最平坦最宽阔的巷道,就是是著名“天街”。 天街是篁岭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我们已经来到了天街的核心,也是村落核心,当地老百姓闲暇之余都在此聊天,拉家常,因此又称之为“新闻发布中心”。

[众屋·绣楼]

这幢建筑就是篁岭的众屋,也就相当于村委会,是长辈,族群开会议事之地。门额上“圣旨”两字体现了曹氏在朝为官的地位。大门为牌楼门,徽居比较注重风水,一般朝南朝东,如受限制会在门口加小院落或改变朝向,避免直冲西向而不吉利。以后西式酒吧将会进驻中式厅堂。众屋隔壁是绣楼,以前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般只能呆在楼上,有护栏的地方叫美人靠,就是小姐休息的地方,也是以前小姐抛绣球选夫婿之地。门楼下“奕挹”二字,就告诫了绣楼小姐自己要举止端庄、知书达理,选择的夫婿要门当户对、恪守礼教。

[茶禅一味·京卫府]

这栋房子名叫京卫府,现在改造成一个品茶、赏茶、购茶的场所,所以挂了“茶禅一味”的牌匾。

京卫府原主人是曹廷咨,清代嘉庆年间,担任京城军事总机构“都指挥使司”的六品衔“京卫经历”,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局长。主人任职满期后退休回家乡,修建了这座京卫府,作为接见官员、会客聚友的场所。

京卫府临街及外沿的两面都做成木门窗,木雕线条简洁大方,与京卫府的庄重相协调,也体现了主人的清正廉明。大门上方的4个圆“门头”,是等级的象征,说某人“有来头”,来源就出在这里。

[竹虚厅]

竹虚厅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祯八年(1635年)拔贡,授职湖广兴山县知县。竹虚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整体为三间结构,但一楼没有厢房,这与它作为读书、教育的场所有关。竹虚厅最显著的特色,是临街一面全部为木雕,图案精美繁复,极尽奢华,令人叹为观止。门面上的6方木雕图案,左上是“赵子龙救阿斗”,左下是“关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王访贤”,右上是“周文王打猎”,右下是“状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梁撑的木雕主题,从右到左,依次是福、禄、禧、寿。门罩上裂纹还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为“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竹子又代表竹报平安、步步高升、节节高之意。整个竹虚厅,简直就是一座木雕艺术的宝库啊!

中堂画《喜上眉梢图》是“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画的,配的诗是:“尔性何灵异,喜上最高枝。探得好消息,报与主翁知。报与主翁知,双双集凤池。梅花春信早,喜遇圣明时。”

竹虚厅的屋外有木楼梯通到二楼,二楼的外侧有一个大晒台,也是观景台,站在楼上眺望远山的景色,真是心旷神怡。楼内还有2间相通的房间,作为住宿之用。

[客馆]

对面这幢房子是客馆,也就是现在的宾馆、饭店,上檐板雕刻的是“双龙戏珠”,挑檐枋则雕刻了“八仙过海”,下檐枋浮雕了“姜太公钓鱼”。四根托柱则雕了四个象头,代表吉祥吉利之意。两边还雕有雌雄狮子,俗话说:“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代表好运连连之意。

[结束语]

朋友们,本次篁岭之旅就告一段落。请记住导游小×,更记住篁岭!篁岭时刻都期盼着各位再次光临,再续今缘,共同谱写我们新的“篁岭故事”。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14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第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

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石

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铜绿坊:“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称他的故居为“铜绿坊”。铜绿坊仿官厅建筑风格,在大门后另外设置了一座仪门,当地称“中堂门”,平时中堂门关闭不开,常人一般从两侧出入,如有达官贵人光临,则打开中堂门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铜绿”。“铜绿”的化学名称叫“缄式碳酸铜”,是一种有毒的绿色晶体,可做杀虫剂。古代制取铜绿的方法很特别,用糯米蒸成饭,裹在铜上,时间一长,饭霉烂,剥下来铜的表面上就生成铜绿,然后刮下来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学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着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

6、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似。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8、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弟子,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张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腾云是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15

我去过古老的北京,到过温暖的厦门,马上,我又要去江西婺源了。

坐了五六个小时的汽车,我们终于到了二幢“破烂不堪”的房子面前,进了房子,才发现里面很干净。说它干净,因为它被褥整齐,墙壁干爽,而且电视、电脑一概没有,让人觉得似乎又回到了古代。我们草草地吃完饭,就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我刚刚睁开眼睛,就发现窗外原本绿油油的草地上流动着绿、红、黄等颜色,我顿时睡意全无,走到窗外,却发现向导已经等在那里了。

刚走出几百步,就发现这里卖花环的人家颇多:花环是用藤做的,上面插上星星点点的油菜花、桃花等,漂亮极了。没等几秒,妈妈就买了几个花环扣在我们的头上。

出宾馆大约二百米就来到售票口,过了售票口就渐渐入山。小径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油菜花,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油白菜显得有精神。萝卜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梯田呈环形,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环形的梯田,黄色的油菜,再加上或浓或淡的白色,眼前一片明艳。

我们爬上了山顶,往下眺望,是浓淡不同的黄色,一阵风吹过,一山的油菜就漾起阵阵波纹,好看的很。

下山时,我们乘机“体验”了一把婺源的泥土:这里的泥土软软的,脚踩在上面也不会陷进去,一松开,泥土又会复合在一起,真神奇。

我留恋北京的故宫,厦门的鼓浪屿,更留恋婺源的油菜花!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16

今天,我们去的旅游点是李坑古村落。这里,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帝尧时为部落首领时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先祖唐未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地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数典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称“坑”)两岸,便俗称李坑了。

李洞是个曾任从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

他来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据村谱记载,李洞的儿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后,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还出了一位状元,叫李知诚,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有1名饱读诗书,能文善诗的文士留下传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还是明清时外出经营的商人,他们的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苏、上海、广州等地,他们积攒了钱财回来,除了建造住宅处,也修宗祠、桥、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这个不傍大河通道,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村,慢慢以展成为一个建筑类型很发达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还有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当年号称“婺东第一村”。下面,请大家随我进村参观。

[车至李坑路口]

游客们,请下车。步至中书桥]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中书桥”,它是婺源现存最古的桥之一,建于北宋未年,是座单孔砖拱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砖拱上铺青石板。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史书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在京城为官多年回乡省亲,一日漫步村边,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溪上的木桥时,有摇摇欲坠之感,孩童嬉戏奔走过桥时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资建造了这座稳重大方的砖拱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谢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职定名为“中书桥”。

[步至李坑村口]

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培植水口林,有的还建起水口桥以锁住灵气。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引游客进村]

各位游客,有人说,步入李坑时,仿佛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现李高村260多户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这种建筑布局说明,李坑村过去很讲究风水,因为堪舆术说:水向西流必富。古时候李坑人选择在水由东向西流的溪畔构筑房屋,这就把他们所希翼的美好愿望,从村落布局的形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下面,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从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样。大多是粉墙、青瓦(时间一长变成黛色)。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感,屋顶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两侧筑起风火山墙,高出于屋顶。同时为避免山墙檐距双向坡顶的屋面高差过大。采用了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的形式,因为它形似马头,故俗称为“马头墙”。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们去叩开这幢古屋。这幛古民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请看,要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期望多子多孙。

[步入大门后]

为进一步向外人显示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铜绿坊:“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称他的故居为“铜绿坊”。铜绿坊仿官厅建筑风格,在大门后另外设置了一座仪门,当地称“中堂门”,平时中堂门关闭不开,常人一般从两侧出入,如有达官贵人光临,则打开中堂门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铜绿”。“铜绿”的化学名称叫“缄式碳酸铜”,是一种有毒的绿色晶体,可做杀虫剂。古代制取铜绿的方法很特别,用糯米蒸成饭,裹在铜上,时间一长,饭霉烂,剥下来铜的表面上就生成铜绿,然后刮下来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学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着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

6、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似。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8、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弟子,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张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腾云是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江西婺源概况导游词 篇17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晓起,是婺源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

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江湾镇境内,溪河交会处。据晓川《汪氏宗谱》记载:唐乾年间汪万武始居,以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启明而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故晓起又有上下晓起之分。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见。村中也颇多明清古建,风格各具特色,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一些村屋门前设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园景象。此外还有双井印月、濯台焕影等景。